大擠出間隙的常見情況:
大直徑硬件:隨著部件尺寸增大,保持極其嚴格的公差成本會過高。
直線軸承或耐磨環:這些通常需要更大的硬件間隙以防止金屬與金屬接觸。
便于裝配:在重型機械中,過小的間隙會使安裝不切實際。
提升密封圈的抗擠出能力:
密封件的抗擠出能力取決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輪廓設計:對于相同的擠出間隙,較大截面的密封件能承受更高的壓力,同時為了提升密封圈的使用壽命,常采用加長根部的設計。
材料選擇:需要選擇優質的原材料,其本身除了硬度之外,優異的拉伸強度、壓縮永久變形數據確保抗擠出性。
工作溫度:溫度對抗擠出性有顯著影響。在高溫下,材料軟化,更容易被擠出。在低溫下,材料變硬,更耐冷流。
硬件表面光潔度與對中度:配合部件的表面光潔度、同心度和直線度都會影響使用中的有效間隙。對中不良或表面粗糙會加速擠壓磨損。
系統動力學與壓力峰值:在有頻繁壓力峰值或脈動的系統中,密封件可能需要更保守的擠出間隙,突然的壓力激增會迅速導致擠壓損壞。
![]()
如何應對大的擠出間隙。
加長根部設計:通過加長密封的根部,需要更多的材料被擠出才會損害密封表面。
擋圈:高硬度材質,如PA、POM 、PEEK、PTFE 等工程塑料材質,放置在密封件旁邊以阻擋擠出間隙,通常有一體式設計和自調節式設計,強度高且不會損壞硬件表面。
雙密封配置:在某些情況下,串聯使用兩個密封件——一個承受主要的擠壓風險,另一個作為主密封元件——可以是針對擴大擠出間隙的有效解決方案。
![]()
測量與維護擠出間隙
隨著時間的推移,硬件的磨損或變形會擴大間隙,因此定期檢查至關重要。
維護的最佳實踐包括:
大修期間測量并記錄間隙數據。
檢查密封件是否有擠壓損壞的早期跡象。
更換磨損的硬件以恢復原始公差。
對新設計進行有限元分析模擬以預測擠壓風險。
上一篇: 密封失效的隱藏因素:被忽略的表面光潔度
下一篇: PTFE 材質O型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