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旅游在年輕人中興起#十一假期中期,包括上海迪士尼、黃山在內的一些熱門景區處于高客流狀態,全國多個景區宣布“暫停開放、預訂”。與此同時,“反向旅游”也開始興起:一些不知名的旅游小鎮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人少、消費低、能“說走就走”等特點成為新的“冷門之地”。
因為游客超過了景點的最大承載量,一些熱門景點臨時關閉,這種情況幾乎每年長假都會發生。然而,一些并不那么“出名”的小鎮,卻成了一些年輕游客的“冷門之地”,這也成為近年來一個有趣的新趨勢。很多人把這種現象稱為“逆向旅游”,是“反大眾”而不是“逆向”。
消費不高,也不太商業化。另外,年輕人喜歡“嘗鮮”,不愿意在熱門景點湊熱鬧。這可能是“逆向旅游”出現的最直接原因。今年,一些傳統景區甚至因限流而關閉,這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一些人前往“冷門”旅游目的地。
但是,年輕人的“反向旅游”可能很難說有真正的開拓意義。畢竟這些入選的小鎮雖然作為旅游目的地“冷門”,但在網絡上早就缺少話題和“種草”了。比如有觀點認為,鶴崗作為旅游目的地吸引眼球,更像是社交平臺博主率先營銷的產物。
比如有些年輕人在柳州打卡就是為了一碗粉,這和這幾年螺螄粉等地域美食在網絡上的流行有直接關系??梢哉f,這些小鎮并不是游客無意中開發出來的,而是盡早在網上獲得了大量曝光,然后才有可能吸引一些游客線下打卡。
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逆向旅游”看似作為一種現象在傳播,但那些鮮為人知的“小鎮”真正吸引的游客數量還是有限的,至少目前是這樣。當然目前吸引眼球,也確實給了一些小城鎮發展旅游業的機會。同時也提醒旅游市場,要努力開發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產品,滿足更多年輕游客的需求。
當我們展望“反向旅游”的未來時,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當一個地方從一個不知名的小鎮演變成一個熱門的熱門旅游目的地時,其原有的低消費、原生態等特征可能會被削弱。因此,如何保持這些“反向旅游”目的地的優勢,值得思考。
其實,從一些因為客流超載而不得不限行的熱門景區,到一些吸引“逆向旅游”游客的小鎮,說到底都是社會旅游熱情的一種展示。雖然受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旅游市場依然火爆,說明社會的旅游需求依然旺盛。
這為旅游業的發展釋放了信心,也代表了一種社會期待: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大家可以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論是熱門景區還是小眾景區。

評論